十二歲的時候,你在做什麼呢?
回想一下自己十二歲時在想些什麼?是在跟因數倍數奮鬥?還是在偷瞄隔壁座位女生的側臉輪廓?
其實我想給這本書3.5顆星的評價,但是aNobii上沒有這種0.5顆星的選項,所以我只好退而求其次,選擇3顆星。這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好看,只是我沒辦法給到4這樣,如此而已。
書中的主角也不過十二歲,但是他關心的不是「為什麼我沒有爸爸?」、「為什麼我家沒錢讓我買好一點的球鞋?」、「隔壁的那個女生應該在暗戀我吧!」
他關心的是:怎樣挽救他那差不多破碎的如海上浪花的碎沫家庭。
十二歲的時候,你關心你們家人感情是否融洽嗎?還是只是耍耍小任性的覺得爸媽都不願意通融你養隻寵物狗?
我本身不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,就像有某篇報導說的一樣,這本書比較像是文學味道較為濃厚的推理系作品。硬說他的推理系,其實也有點怪。就像是《神鬼認證》到底要被歸類在動作片?冒險片?劇情片?還是諜報片?台灣的立法院的動手動腳事件到底要被歸類在頭版?社會版?生活版?還是體育版?
喔,扯遠了。
這本小說很特別,特別的地方就是眾人所說的『原創性』,不是沒人想過要寫信給兇手,而是寫信給兇手的人只是個十二歲大的孩子。而他寫信的原因是為了他的家人。
書中並沒有諸多描繪那些可怕的兇殺過程;也沒有娓娓道來關於監獄裡面的黑暗事件;更沒有細說主角的母親的情事是如何的坎坷。但卻花了不少筆墨在主角與主角的朋友,孩子們的互動上。
我喜歡這本書的純真感。一個孩子為了家人而無所不用其極,甚至還要跟敵人求助;為了自己的朋友,儘管當下沒作多想,也努力的試著保護朋友的安全;為了一丁點的希望,而努力的竭盡所能。
主角很容易滿足,儘管貧窮也不會自怨自艾,也不會去羨慕其他的孩子。
儘管不是模範小孩,但他所做的事卻比模範小孩來的更有意義多了。
不需要去推敲兇手最後要做什麼,也不需要去揣測被害人的心理。因為作者講的很明白,他並不是為了寫一篇推理(犯罪)小說而寫出這故事來的,他是站在被害人家屬的角度去看這整個案件及其後續發展。
命案不是處理誰亂丟垃圾那麼簡單,就好像先抓到是誰亂丟的,然後抓起來罵一罵,把垃圾拿去丟掉,再擦擦地,一切就好像風平浪靜。因為這是個生命的失去,而一個生命可以影響多少生命的人生呢?你說不準的。讓我想到好像皰疹一樣,一但長過皰疹,就不會被根治,這個皰疹的病毒會潛伏在身體中,身體衰弱了、免疫系統降低的日子來到,皰疹又再次復發。
那些傷心的事情是永遠被刻在被害人家屬的心中,成了永久的烙印跟不會癒合的傷疤。
這個不大長的故事,既溫馨又點到為止,不會讓人感到意猶未盡,也不會讓人覺得看不下去。
我很喜歡最後面主角跟外婆的對話。
沒錯,最要緊的不是過去的那些傷痛,而是當下、現在,他們家人的平安與健康。
留言列表